中秋节

发稿时间:2015-10-26 作者: 浏览次数:74设置

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佳节,因为是一年秋季的中期,所以被称为中秋。在中国的农历里,一年分为四季,每季又分为孟、仲、季三个部分,因而中秋也称仲秋。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满月更圆,更明亮,所以又叫做“月夕”、“八月节”。此夜,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,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,远在他乡的游子,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,所以,中秋又称为“团圆节”。
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“秋暮夕月”的习俗。夕月,即祭拜月神,到了周代,每逢中秋月夜都要举行迎寒祭月,设大香案,摆上月饼、西瓜、苹果、红枣、李子、葡萄等祭品,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,西瓜还要切成蓬花状,在月下,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,红烛高燃,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,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,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,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,大小要一样。
我仰望天空,望见一轮圆月,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,天空中有层层清云,如烟似雾,迷蒙在月光下,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,牵于二者之间。淡淡的点上一圈,即不喧宾夺主,又有万般娇态,有人说,新月似芽,半月如瓢,圆月如西子之明眸。
我曾读过唐人曹松的《中秋对月》中“直到云头云尽处,不曾私照一人家”的诗句;也曾看过李白《峨眉山月歌》中“峨眉山月半轮秋,影入平羌江水流,夜发清溪向三峡,思君不见下渝州”的绝对;还有朱自清的《荷塘月色》。这些难得的佳作中,曹松的诗抒发的是不平,《峨眉山月歌》抒发的是对故友的思念,朱先生的文章抒发的是淡淡的哀愁。他们均写月,写月的公平无私普照大地,写淡淡月光给人的安慰,纵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圆月,月亮从古至今都是思念、温柔、恬静的象征。尤其是面对中秋圆月,多少诗人睹物生情,写下传世之作,多少离别之人生发无穷无尽的惆怅。
这中秋圆月仿佛是平静的大海容纳万物,吸收无数人的思索。在她的温柔恬静中,思索的波涛在缓缓地释放,化成云雾环绕其周,这是意境,注入新象征的意境。

(撰稿   14五大17 张珊珊   指导老师 张军)